日期:2025-10-11 13:07:57
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10月11日
全文3143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他曾用鞋敲打联合国讲坛,喊出“我们将埋葬你们”。 然而,真正埋葬他的,却是身边的同僚。 1964年的那场逼宫,是苏联政治的一次警示。 文|潇湘倦客1964年10月11日,黑海之滨的皮聪大别墅中,苏联最高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正穿着宽松的衬衫,漫步在修剪整齐的花园中。此刻他还在享受着难得的度假时光,丝毫不知晓莫斯科将要发生的风暴。
就在这一天,远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内,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们正在召开一场没有赫鲁晓夫参加的秘密会议。这场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赫鲁晓夫下台。
展开剩余91%风暴前夜
1964年的苏联,表面上看似平静。莫斯科红场依旧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广播里还是那些熟悉的口号,但在苏共高层的走廊里,气氛早已不同。
赫鲁晓夫执政的十年间,的确做了不少让人瞠目的事情: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中全面否定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并披露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罪行,间接地引发了东欧动荡和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
在他执政期间实施全面去斯大林化,为数十万政治犯平反,数以千计的政治犯从古拉格劳改营中被释放回家;
他还积极推行农业改革、解冻国内文化艺术、与美国进行“和平竞赛”.......。
这些动作在国际社会里引起不小的轰动,一度让西方观察家觉得苏联会走向某种“新道路”。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
而赫鲁晓夫的领导风格也越来越引起苏共内部一些同志的不满,他常常独断专行,直接绕过主席团直接做出决策;他的农业改革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的处理方式让军方也感到不满;外交上与东大的决裂也引发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分裂。
更让同僚难以忍受的是,他越来越喜欢任用亲信,甚至让自己的女婿阿列克谢·阿朱别依以新闻人的身份参与外交事务,这直接触怒了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等一些老干部。
苏共内部的不满就这样一点点的积累了下来,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谢列平等高层人物开始秘密串联,谨慎地试探各方态度。
这次他们吸取了1957年“反党集团”失败的教训——当时的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试图推翻赫鲁晓夫,却因为朱可夫元帅的军事支持和柯兹洛夫迅速调集中央委员而失败。这次,他们要做的更加周密、万无一失。
风暴,还没有来,但空气已经发紧。
电话响起
1956年10月11日,皮聪大别墅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勃列日涅夫从莫斯科打来电话,语气恭敬地告诉赫鲁晓夫,主席团正在讨论他的农业改革方案,希望他返回莫斯科参加会议。
赫鲁晓夫感到意外但并不怀疑,因为农业一直以来就是赫鲁晓夫最敏感的领域。但赫鲁晓夫起初还是拒绝了,他说:“我正在休假,这个问题可以等我回去再讨论。”
不久后,电话再次响起。这次勃列日涅夫的语调变得比第一次强硬了许多:如果赫鲁晓夫不返回莫斯科,主席团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继续开会并做出决定。这显然已经不是在请求,而是最后的通牒。
与此同时,也在黑海度假的米高扬也接到了返回莫斯科的通知。与赫鲁晓夫不同,米高扬立即动身前往机场。这个细节意味深长,米高扬是赫鲁晓夫的盟友,在1957年曾力挺赫鲁晓夫渡过了政治危机,但这次他似乎提前知晓了什么。
赫鲁晓夫最终同意返回莫斯科,他与妻子尼娜·彼得罗夫娜说:“我去开个会,很快就会回来。”他并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以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离开黑海。
▲从左至右为:米高扬、赫鲁晓夫、斯大林、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
最后飞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乘坐的专机抵达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夜幕已经降临。机场上没有往日常见的盛大欢迎队伍,只有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和几名警卫人员。
赫鲁晓夫被直接送往克里姆林宫,甚至没有被允许回家取东西。当他走进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室时,立即意识到情况异常,所有成员正襟危坐,表情严肃,没有人起身迎接他。
赫鲁晓夫向大家问好后不满地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谁主持会议?”。赫鲁晓夫习惯性地坐上空着的主席位子,随后宣布开会。
分把钟的冷场后,勃列日涅夫首先发言,直截了当地要求赫鲁晓夫“自愿退休”。随后,其他成员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批评赫鲁晓夫的政策和领导风格。批评声如潮水般涌来:农业政策失败、工业管理混乱、古巴导弹危机处理失当、中苏关系破裂、任人唯亲、搞个人崇拜……这些指控在后来的官方文件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措辞。
赫鲁晓夫最初试图发言反驳,他愤怒地拍着桌子,指责与会者忘恩负义。他大喊道:“没有我,你们中的许多人早被斯大林处决了!”。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孤立无援,甚至连他最亲密的盟友米高扬也保持沉默。
随后赫鲁晓夫要求召开中央全会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及各州委的书记们都已被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人做好了工作,站到了他们那一边了。
▲勃列日涅夫
政星落幕
会议持续了三天三夜。在休息间隙,米高扬私下劝告赫鲁晓夫:“尼基塔,认输吧。如果你自愿辞职,他们答应让你保留养老金和别墅。”米高扬警告说,如果坚持抵抗,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清算。
在政变前期勃列日涅夫曾提议除掉赫鲁晓夫,但遭到了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的反对,谢席谢米恰斯内后来在回忆录中表示自己不想干亏心的事。勃列日涅夫最后只能降低了要求,强迫赫鲁晓夫“退休”让他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0月13日深夜,精疲力尽的赫鲁晓夫最终在“自愿退休”声明上签了字。声明称他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请求解除职务。这份措辞既给他留了足够的体面,也让这场政治更迭显得更加合法。
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召开。由苏斯洛夫作做主要报告,详细列举了赫鲁晓夫的罪行:经济政策失败、搞个人迷信、轻率决策、任人唯亲……全会未经讨论就一致通过决议,解除了赫鲁晓的一切的职务,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就这样,执政十一年的赫鲁晓夫悄然下台,期间没有流血冲突,也没有激烈的公开斗争,更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在熟悉苏联体制的人眼里,这种“平静”本身,就是制度的一部分。
第二天,《真理报》只用了一则简短通告,告诉全国人民:“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赫鲁晓夫同志辞去一切职务。”
余音
赫鲁晓夫的下台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苏联改革尝试的终止和停滞时代的开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逐渐陷入了长达十八年的经济停滞期,也为日后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退位后的赫鲁晓夫过着被迫隐居的生活,他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处别墅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监视,不再允许公开发表讲话。
在软禁中他开始撰写回忆录,详细记述自己的政治生涯,书中揭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但此举很快被克格勃发现,勃列日涅夫于是下令禁止他继续从事回忆录写作,并采取窃听等手段来加强监视其言行。
赫鲁晓夫对此抗议说:“连我家的厕所都有窃听器!你们花费纳税人的前,就是为了窃听我的屁声吗?”
虽然被监听,但赫鲁晓夫依然坚持完成了回忆录的撰写,并且将书稿做了备份,不久后克格勃没收了其回忆录书稿,但他的家人在1970年将备份的书稿秘密地运送到了美国出版。
该书原文约200万字,涉及大量苏联决策机密与领导人谈话实录,一经问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苏联高层也大吃一惊,但苏联官方还是保持了沉默,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该书的俄文原版才在苏联境内公开。
▲晚年的赫鲁晓夫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默然离世,享年77岁。他的死亡消息直到葬礼结束后才被公布,官方媒体只发了一条简短的讯息,没有举行国葬。他被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没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红场墓园,这是自列宁以来苏联领导人首次被拒绝这一荣誉。
赫鲁晓夫死讯传出后,有大批群众自发的前往新圣女修道院公墓进行悼念活动,勃列日涅夫为防止骚乱下令关闭了新圣女修道院公墓。
赫鲁晓夫的执政生涯终结于1964年10月11日开始的政变,这起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体制的内在矛盾:缺乏正常的领导人更替机制,权力交接往往通过幕后操作完成。赫鲁晓夫本人当年也是通过类似手段巩固权力,最终却几乎以相同的方式失去权力。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那位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敲打桌子,宣称“我们将埋葬你们”的赫鲁晓夫,最终被自己人“埋葬”在了历史的角落。他的下台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苏联体制已经失去了自我革新的能力,最终将在1991年走向彻底解体。
参考资料:《赫鲁晓夫回忆录》
▲不同译本有不同程度的删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声称是“全译本”,但也并不绝对意味着100%无删减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苏联最后72小时:超级大国的终结,1991年“八·一九事件”始末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国家如何被坦克碾碎理想?
莫斯科危在旦夕:德军猛攻下的生死守卫
历史暗箱:一条铁路,撬动东北百年命运,这些血泪故事你不该忘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湖北省创同配资-股票配资网首页-五倍杠杆-低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